本网讯(通讯员 吴丹)网络上从天而降的那个她,温柔体贴、貌美多金,当你以为谈的是一场甜甜的恋爱,她却说“亲爱的,想要‘奔现’得先充值”……近日,利川市检察院依法办理了一起网络交友类诈骗案。经该院提起公诉,法院以诈骗罪判处三名被告人有期徒刑八年至十年四个月不等,各并处罚金。一审宣判后,上述被告人均提出上诉。4月24日,恩施州中级法院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完美的“网络恋人”
2022年1月,赵先生(化名)通过一款交友软件结识了“珍珍”(化名)。“珍珍”对赵先生温柔体贴,主动提出想发展恋爱甚至结婚关系。赵先生从“珍珍”的平台注册信息及聊天接触中,觉得“珍珍”有钱有品位,认为她是完美伴侣,便同意深入交往。
赵先生想私下加“珍珍”微信,但“珍珍”却称受平台限制,需在平台上达到30万亲密度(约充值3万元)才能解锁联系方式。该软件发消息、语音、视频均需付费,赵先生为了“爱情”果断充值。
之后,“珍珍”又以亲密度增长慢为由,要求赵先生送礼物,表示送的礼物越贵就能越快达到解锁要求的亲密度。为此,“珍珍”还主动提出一人充值一半,以减轻赵先生的压力。看到如此体贴的“珍珍”,被“爱情”冲昏头脑的赵先生完全相信了,并按照她的要求拼命送礼物。
不久后,成功解锁亲密度的赵先生如愿加到了“珍珍”的微信,但没聊几句,“珍珍”态度变得很敷衍,且只要一提见面,“珍珍”就避而不谈,还经常生气,后将赵先生的微信拉黑。
赵先生返回平台联系,“珍珍”却说让他在平台送礼物就不生气了。如此反复,直至再也联系不上。赵先生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上当受骗了。此时,他已经为这段“恋情”花了11.7万元左右。
“珍珍”背后:诈骗团伙的KPI
赵先生的网恋女友到底是谁?经查,该骗局背后是以犯罪嫌疑人林某某、冯某某、张某等人为首的犯罪团伙,利用交友软件平台监管漏洞,组织、招揽、游说、发展众多下线女用户担任聊手。在网络搭识赵先生的正是其中的女聊手,“珍珍”只是犯罪团伙精心打造的“人设”之一。
2023年9月,根据其他省市相关案件发起线索,利川市公安局接到线索后,迅速将林某某、冯某某、张某抓获,并对林某某等人涉嫌诈骗案立案侦查。
原来,2021年底,林某某、冯某某、张某相继成为某交友软件代理。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三人通过朋友圈等多种方式邀请大量女用户注册并填写邀请码,发展女用户成为自己下线女聊手。女聊手通过隐瞒婚姻状态、冒充同城、营造虚假人设等方式,以相处恋爱、结婚生子为由,诱导男用户通过充值聊天、送礼物等解锁“亲密度”。待成功解锁后,便以“冷处理”方式慢慢淡化感情,甚至拉黑。
为便于管理、激励下线、交流话术,三人还建立了不同的微信群,要求下线女聊手在群中“打卡”,并根据“打卡”反映的“业绩”以发红包或直接转账的形式向下线女聊手返还被平台扣除的税费及服务费。
从话术现形到金额认定
2023年10月7日,公安机关以林某某、冯某某、张某等人涉嫌诈骗罪移送利川市检察院提请批准逮捕。因案情重大复杂,社会影响面广,该院在决定批准逮捕的同时,依法提前介入,重点围绕诈骗链条挖掘与电子数据固定引导侦查。
案发前,嫌疑人已将涉案的微信群解散并删除,且对关键问题一概表示“不清楚”“不知道”“忘记了”,导致对管理的女聊手、管理细节及诈骗话术等关键证据无法核实。承办检察官多次与侦查人员沟通,引导公安机关重点对扣押的手机进行数据恢复和重新筛查,同时对查明的女聊手的手机进行电子数据提取。最终从其中一名嫌疑人手机中提取到培训话术、关键聊天记录及“打卡”内容等。
至此,多名涉案人员的供述、证人证言及辨认笔录,与微信聊天记录、交友软件相关涉案后台数据等客观证据可互相印证,确定该案是一起有预谋的团伙作案。
证据链形成后,准确认定诈骗金额成为关键。面对辩护人“排除正常聊天收费数额”的主张,为确保罚当其罪,检察官准确适用“两高一部”发布的《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该案中,林某某、冯某某、张某利用平台收费分成规则监管漏洞,通过招揽、让利等方式发展百余名女聊手,寻找不特定男用户实施诈骗,被害人众多,涉及全国各地,无法逐一收集被害人陈述。该团伙以虚构人设、虚假话术诱导男用户充值,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非真实交友,利用该平台骗取的所有资金均应视为诈骗金额。据统计,团伙涉案金额达2000万余元。
2024年9月10日,利川市检察院依法以涉嫌诈骗罪对林某某、冯某某、张某提起公诉。最终,法院采纳了检察机关指控的全部犯罪事实,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其他涉案女聊手均被另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