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唐美蓉)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国凉爽之城、湖北省森林城市——这是利川市的“生态名片”。青山绿水、诗意宜居的城市底色背后,有着“检察蓝”的悉心守护。
近年来,利川市检察院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作用,主动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协作联动,以法治力量筑牢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屏障,为大美利川写意诗画山水。
公益诉讼亮剑,让“破坏者”变“修复者”
“当初砍掉154株,现在要多倍补种才能赎罪。”近日,李某、谷某在检察官带领下走进生态修复基地,跟随第三方公司在指定区域开展补植造林。
2023年7月,李某、谷某先后从村民胡某、吴某等人处购买林木,部分办理了《林木采伐许可证》。二人共采伐柳杉68株、杉木86株。经鉴定,活立木蓄积共计32.5095立方米,其中超限额砍伐14.0932立方米,无证砍伐16.6232立方米。
该案移送利川市检察院审查起诉后,该院通过“刑事检察+公益诉讼”一体综合履职,在追究李某、谷某刑事责任的同时,依法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要求其承担生态修复责任。
2024年12月,利川市法院作出民事调解书,李某、谷某承诺向第三方公司支付生态补偿费用12000元,并由检察机关监督补植费用的支付和造林情况。随后,第三方公司根据生态修复基地土壤条件选择了合适的树苗进行补种。
多方联动护绿,共植清江源头“司法林”
“来,搭把手扶一下树。”“再往右一点点,对,这样就整齐了。”春回大地万物苏,植树添绿正当时。3月1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守护清江源”植树活动在汪营镇清江村展开。利川市检察院与市法院干警、汪营镇政府工作人员、汪营镇第二中学师生几十余人,在清江源头种下80余株紫薇树,为清江源头再添新绿。
活动现场,检察官与学生们手持铁锹、水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合力完成挖坑、培土、浇水等工序。同时,检察官通过“生态法治微课堂”向学生讲解树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和保护环境的办案故事,引导大家从法治的视角去拥抱自然、爱护环境。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能学法’的植树活动!”第二中学张同学表示,亲手栽种树苗的经历让他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据悉,此次种植区域为清江源生态脆弱区,所选紫薇树兼具观赏性与水土保持功能,后续将纳入检察机关“补植复绿”生态修复跟踪监测范围。
长效监督护航,打造生态修复“样板间”
为确保生态修复成效落地,利川市检察院与法院建立了“办案+回访”全链条监督机制。3月10日,两院干警对此前办理的某河道污染公益诉讼案开展“回头看”,通过无人机航拍、污染点定位复查等方式,核查涉案河段排污口改造以及水生植被恢复情况。在开展个案回访的基础上,两院干警又对辖区内部分河道开展联合踏勘,重点查看沿河排污情况、水质情况,是否存在垃圾、淤泥污染等问题,期间发现某河岸存在垃圾焚烧点,对河道生态环境存在严重危害,该案现正在调查核实。
同时,检法两家对各自设立的生态修复基地开展了联合“回头看”,先后走访了汪营镇石坝、红鹤坝以及凉雾乡老河村生态修复基地。在汪营镇补植林区,前期补植的林木成活率达80%以上,昔日的荒地已披上绿装。在利川市第一中学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检察官、法官与校方实地查看雪松生长情况,谋划将基地升级为“法治森林教育基地”,通过设置生态警示牌、开设法治实践课,让每棵树都成为“活的普法教材”。
从“个案办理”到“系统治理”,从“司法惩戒”到“生态重生”,利川市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为笔,以法治担当为墨,在清江两岸书写着司法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利川市检察院将持续深化“专业化监督+社会化治理”机制,推动建立覆盖全市的生态修复基地网络,让检察蓝与生态绿交相辉映,为支点建设贡献更大检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