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张说、祁群惠)“被告人主动投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但隐瞒真实年龄,能否影响对自首的认定?今天,我就以刑事案件办理中如何准确认定‘自首’为主题,与大家交流学习。”6月26日,利川市检察院“匠心砺检”青年读书班每月一讲如期举行。
作为培养青年干警、提升队伍素能的重要举措,利川市检察院于2022年1月打造青年干警检察工作学习品牌“匠心砺检”,通过开展实务研讨、分享交流、建言献策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全方位砥砺担当精神、磨砺履职本领。
活动中,青年干警观看了广州市白云区检察院检察官录制的《成伤机制分析在人身伤害案件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培训微课程。刑事检察部门青年干警吕金璐结合所办案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案件办理中关于“自首”如何准确认定的问题。
“‘自动投案’的认定着重体现犯罪嫌疑人的主动性、自愿性和时限性。”吕金璐从自首的类型和意义入手,结合司法实践中遇到的疑难案例,详细解读了一般自首、特别自首以及单位自首等不同情形的认定标准。
“我认为被告人如果已经成年,但说自己是未成年人,隐瞒了对自己不利的情形,不能认定为自首。相反,如果被告人未成年,但说自己是成年人,则可以认定为自首。”在热烈的问答讨论环节,该院新入职干警唐邱短暂思考后回答道。
“学习+问答”作为“匠心砺检”的固定活动,在讲中学,在学中讲,是锻炼青年干警知识储备、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而围绕办案疑点难点展开的热烈讨论、激烈交锋,也在培养着青年干警的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
青年干警的队伍正不断壮大,该院新入职的4名干警也参加了此次活动。以下是新入职干警代表祁群惠结合阅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一书,分享的她眼中的检察。
我眼中的检察
——在日常片段中照见检察制度的生命力
走进检察院大楼的第一天,我就得知被分配至办公室。走进办公室,穿梭于文件堆叠的办公桌间,目睹同事们匆匆的背影,聆听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这个想象中的庄严殿堂突然变得如此具体而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理论框架下观察这些日常片段,我逐渐明白:检察制度不是抽象的概念集合,而是由无数具体实践支撑起的法治长城。在收发文件、整理卷宗、接听群众来电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中,中国检察制度的特质与优势正以我能看见的最朴素的方式显现出来。
在我眼中,检察工作就像办公室的打印机,似乎永远不会停歇。在办公室时,我负责一些琐碎的工作,比如收发文件,文书盖章,档案查阅、借阅、归还以及办文办会等等,我忽然懂得:这座庄严建筑里涌动的,不仅是法条的冷峻逻辑,更是守护人间烟火的热血与担当。
在这短短的半个月,我在办公室首先学到的就是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来之前我认为检察院的工作没有我想象中繁忙,但来到办公室之后,我亲眼目睹检察官在每一次出庭前都会有十分严谨复杂的程序,而办公室就是制度程序的运转枢纽。法治工作的稳固既需要法庭上慷慨陈词的雄伟梁柱,也离不开办公室里默默耕耘的坚实砖石。
这半个月我耳濡目染,同事们忙碌的背影是我见过最多的画面。办公室的任务繁复而琐碎,每天都会有新的工作,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在办公桌前才是在认真工作,而办公室不同,不在办公桌前才是正常现象。大家穿梭于大楼各个角落,不是在收发文件就是在查阅资料文献,像他们一样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歇,是我眼中的检察工作。
在我眼中,检察工作也像检察官联席会上讨论的话语声,精准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将“专业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而在实践中,这种专业主要体现在审查逮捕时的“每案必讯”,体现在出庭公诉时的“精准指控”,更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法律文书、每一次案件讨论。
在这之前的实习经历中,我并未实际接触过检察工作,只在法庭上看见过公诉人意气风发的模样,听见过其铿锵有力的发言。然而在近日刑事检察部门的联席会上,我看见众多检察官为一个案子的争议点而各抒己见,争论纷纷,我才明白,原来在法庭上掷地有声的发言背后是无数次的思考与衡量。
发言时,我注意到每位检察官都援引了具体法律条文和证据材料加以论证观点,对此,我由衷产生一种羡慕和敬畏之情。接下来我也会通过不断学习,一步一个脚印,以办公室学到的严谨守护每道程序,用在此沉淀的初心温热每份文书,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也可以拿起案子侃侃而谈,衡量法律的温度与力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中宏大的制度叙述,在我眼中化为了同事们伏案工作的背影,化为了整齐排列的案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生命力,正来自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滋养,来自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持续转化。
作为新进人员,我很荣幸能在办公室上我人生中的“检察第一课”,不仅了解并初步掌握了办公室工作的内容,也更好地领悟到了检察工作的真谛。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知道,无论在哪个岗位,这次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将成为我检察生涯中的宝贵财富,指引我永远做一名有温度的法律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