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风格

“登门检察官”——翻山越岭传递司法救助关怀

【字号:    】        时间:2025-07-01      

  本网讯(通讯员 向倩)地处武陵山腹地的利川市,山峦叠嶂,交通不便,地理环境客观上增加了偏远地区群众寻求司法救助的难度。刑事案件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年幼失护的留守儿童、身有残障的村民、因案返贫的家庭,获取司法救助信息和支持的道路尤为艰难。 

  司法救助的温暖必须主动送达最需要的角落。为此,利川市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的检察官们以“登门检察官”的身份,将国家司法救助关怀转化为穿行于崎岖山路的实际行动,从主动告知到持续回访,切实担负起司法救助“信使”的职责。 

山路崎岖,使命在肩:主动告知破除信息壁垒 

图为检察干警深入偏远山村,讲解司法救助相关政策

  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许多救助对象信息闭塞。利川市检察院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寻找,检察官们肩负使命,携带法律文书和政策资料,深入偏远村寨,确保救助信息有效传达。 

  “我们老两口很难上一次利川,没想到你们能来……”家住凉雾乡某山村的周老汉表示。他是一起盗窃案的被害人,被盗资金本是用于儿子换肾。案发后嫌疑人未赔偿,导致其子手术搁置,家庭陷入困境。利川市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通过内部联动机制发现线索后,检察官驱车一个多小时又徒步山路,将《国家司法救助申请须知》送达周老汉手中。检察官耐心讲解政策,将复杂的申请表格转化为口述笔录,并协助填写,帮助识字不多的老人完成了申请程序。 

  这是利川市检察院“主动发现、上门告知”工作的一个实例。近三年来,该院检察官主动上门告知、办理司法救助案件70余件,占救助案件总量的90%以上。“登门检察官”身背特制“救助工作包”,内装告知书、申请书、印泥和案例手册,用脚步丈量司法为民的深度。 

深入核查,精准识别:实地走访确保救助实效 

图为检察官到某村委会核实一起司法救助案当事人家庭状况

  司法救助的核心在于精准识别真实困难。利川市检察院控告申诉部门检察官将调查核实工作跳出案头,一次次深入实地,亲临现场了解情况,确保救助金精准发放。 

  在文斗镇一偏远村落,检察官为核实一起性侵案被害人小花(轻度智力发育迟滞)的家庭状况多次前往。为保护隐私,每次都需将车停靠在远处后徒步进村。通过多次与小花家属沟通,实地走访邻居和村委会,检察官详细了解到小花家中有两人存在智力障碍,仅靠一人务农维生的实际困难,确认其符合重点救助条件,并为其申请发放了救助金。 

  “利川的山路,控申检察官最熟悉。”一位村干部感慨道。为确保调查真实、救助精准,该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严格执行“三必到”原则:申请人住所必到、走访邻里必到、基层组织必到。他们常在崎岖山路上颠簸数小时,只为实地查看居住条件、核实医疗支出等关键情况。三年来,检察官们累计跋涉山路超过8000公里,实地入户调查核实率达100%,确保每一笔救助金都承载着责任与精准关怀。 

持续回访,长效关怀:延伸帮扶巩固救助成果 

  司法救助金的发放并非终点。利川市检察院的“登门检察官”通过定期回访,建立起长期联系,使司法救助成为扶危济困的持续力量。 

  在谋道镇,检察官对一起故意伤害案被害人小陈的回访已持续三年多。初次救助缓解了其医疗费压力后,检察官在后续回访中发现小陈虽身体有所恢复,但意志消沉,对生活失去信心。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及时联系心理咨询师为其提供疏导,并协同民政、妇联等部门,协助申请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助、残疾人补贴等,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帮助其重拾生活信心。 

图为检察干警与市妇联工作人员到司法救助当事人家中回访

  为提升回访实效,利川市检察院探索“司法救助+”多元协作模式,与公安、法院、民政、教育、人社、妇联、残联、乡村振兴、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密切联动,共同构建特殊困难群体帮扶网络。三年来,检察官累计回访救助对象百余人次,努力实现“一次救助,长期关怀”的目标。 

  从“坐堂等案”到“上门寻案”,从“书面审查”到“实地验看”,从“一救了之”到“长效帮扶”,利川市检察院的“登门检察官”用坚实的脚步践行“人民检察为人民”的宗旨。三年来,该院累计办理司法救助案件80余件,发放救助金76万余元,其中未成年人、残疾人、困难妇女、原建档立卡脱贫户等特殊群体占比90%以上,救助案件上门服务率达100%。这些数字背后,映射的是检察官们“登门”服务的初心:让司法救助的暖流,主动涌向那些最偏远、最需要、最难抵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