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风格
您的位置:利川市检察院 > 守护公益

食用农产品“亮证”前行的背后

【字号:    】        时间:2025-07-30      

  本网讯(通讯员唐美蓉 杨俊)“过去总觉得开合格证是额外负担,如今每批货都主动开具,不仅心里踏实,客户认可度也更高了!”“以往进货时想收齐合格证难如登天,现在种植户主动递证,我们查验起来一路通畅!”7月24日,利川市检察院干警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开展“回头看”时,汪营镇某蔬菜企业负责人老谭与某连锁超市生鲜部负责人苏大姐的真切话语,道出了该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的可喜变化。

 

老谭向检察官现场展示承诺达标合格证电子版

  从“要我开”到“我要开”,从“难索取”到“主动递”,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检察机关聚焦民生痛点、深化公益诉讼监督的生动实践,更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的具体行动。

  2025年初,利川市检察院在开展“食药安全益路行”专项监督活动时,将监督重心锁定在群众“菜篮子”“果盘子”的源头安全上。办案干警深入种植园、农贸市场、商超等场所走访摸排,顺着“田间——批发——零售”全链条排查隐患。

  一系列走访调查后,三大突出问题浮出水面:部分种植户对合格证“不知晓、嫌麻烦”,采收上市时常常漏开、不开;一些商超、农贸市场商户进货查验“走过场”,对无合格证的农产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者,废弃农药瓶、包装袋随意堆放在田埂边,有的还被抛入沟渠,间接埋下了农残超标隐患,让合格证的“承诺达标”沦为空谈。

  “这些问题看似零散,实则直击农产品安全监管的关键环节。”承办检察官坦言,承诺达标合格证既是种植户的“诚信名片”,更是市场准入的“安全凭证”,必须让“规范开具”与“严格索取”形成闭环。

  2025年3月,利川市检察院依法立案后双管齐下,分别向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发检察建议书。对农业农村部门的建议聚焦“治未病”——既要规范农药“从用到收”的全周期管理,又要培育种植户“持证上岗”的自觉;对市场监管部门的建议则突出“严把关”——通过强化索证验货制度,筑牢市场准入防火墙。

  收到检察建议后,农业农村部门迅速组建专班深入田间,发放禁限用农药名录,指导规范用药与包装回收。针对部分生产经营主体“不会开、不愿开”合格证的问题,在辖区各乡镇开展33场专题培训,同步印发种植、畜禽等各类合格证样本及电子模板,确保种植户“开证有依据、操作有指南”。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同步开展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农贸市场、商超及水果店等,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2份,对2家未落实进货查验制度的商家依法处罚。同时,通过培训、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普及查验规定,引导经营者“亮证经营、凭证销售”,并组织快检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能力,为市场准入把好“质量关”。

  随着各方协同发力,成效初步显现。如今,种植园内,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统一收集处置,曾经的“生态杀手”被有效管控;种植户养成“上市即开证”的习惯,采收的蔬菜刚装筐,就被贴上了承诺达标合格证;超市货架上,带证农产品贴上“放心标签”,销量同比持续增长。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幸福指数在舌尖上不断提升。

 

  为让这份治理成果释放“办理一案、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利川市检察院及时上报全链条监督实践经验,推动恩施州检察院在全州部署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活动。